黃鱔,又名長魚、鱔魚,屬合鰓科動物,我國除青藏高原外均有分布。目前人工養殖黃鱔具有方法成熟簡便、占地麵積少、飼料來源廣、病害少、周期短、’見效快、經濟效益高等特點,是當前農民致富的好項目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國外及港澳台地區每年需求量都大幅度增加,使黃鱔成為我國出口換彙的主要水產品之一,因而大力發展黃鱔養殖事業,對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勞動者的經濟收入和出口換彙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現在我們來介紹黃鱔bob多特蒙德在线登录 .
一、經濟價值
黃鱔肉、骨、血均可人藥,具有補虛勞、強筋骨、祛風濕之功效,主治顏麵神經麻痹、下痢膿血、痔瘺、中耳炎、濕疹、頑癬、鼻衄黃腫、小兒疳積、氣虛脫肛、子宮脫垂等症。它不僅藥用,而且是美味佳肴,可以食用。黃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據分析,每百克黃鱔含蛋白質18.8克、脂肪0.9克、鈣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黃素0.95毫克、尼克酸3.1毫克等。正因為如此,民間流傳“小暑黃鱔賽人參”之說。
二、生物學特性
(一)黃鱔的形態特征
體細長,一般體長25—40厘米,前部圓筒狀,後部漸側扁,尾部尖細,其形如蛇。頭部膨大,前端略呈圓錐形。吻端尖,口裂伸越到眼後。眼小,為皮膜所蓋。上頜稍長於下頜。唇發達,下唇更為肥厚。上頜、下頜及齶骨上有細牙,呈圓錐形。鼻孔2個,前鼻孔位於吻端,後鼻孔在眼前緣上方。體粘滑無鱗。無須。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及臀鰭退化成皮褶,與尾鰭相連接,尾鰭小。全身隻有脊椎骨1根,無小刺。體背麵為黃褐色,腹麵為灰白色,全身布有不規則的小斑點。鰓不發達,由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吸人空氣,故離水後不易死亡。
(二)黃鱔的生活習性
黃鱔為底棲生活魚類,適應力很強,在各種淡水水域中幾乎都能生存,尤喜在稻田、溝渠、池塘等靜水體的埂邊鑽洞穴居,喜棲於腐殖質多的水底淤泥中,在水質偏酸性的環境中也能很好地生活。個體大的黃鱔多棲息於池塘河道;比較小的黃鱔多棲息於水田淺溝。
主要活動規律是春出冬眠,晝伏夜出,白天很少活動,一般靜伏於洞內,溫暖季節夜間活動頻繁,出穴覓食,有時守候在洞口或出洞捕食。黃鱔生長發育適宜水溫為15—3013,最適溫度22—25C,當水溫降到1012時,攝食量明顯減少;水溫降到10C以下時,黃鱔完全停止攝食,鑽人土下20—30厘米的地方隱居。
冬季,黃鱔棲息處幹涸處,黃鱔能潛入土層深處越冬達數月之久。每年3月後,當水溫升高時,黃鱔移至地表洞穴,開始尋食生長。6—8月是黃鱔活動的旺季。夏季,水溫達到30C以上時,黃鱔出現不適反應,嚴重時,白天浮遊水麵,停止攝食,有死亡的危險,應采取降溫措施。10月以後逐漸停食冬眠。
(三)黃鱔的食性
黃鱔為肉食性的魚類,喜吃新鮮活物。由於視力退化,又多在夜間活動,主要靠嗅覺和觸覺覓食。當食物接近嘴邊時,張口猛力一吸,將食物吸進口中,所以黃鱔吃食時總是發出“紮紮”的響聲。
在自然條件下,黃鱔幼苗階段主要攝食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和原生動物等大型浮遊動物;鱔種階段捕食水生昆蟲、蚯蚓,有時也食有機碎屑、絲狀藻及其他浮遊植物,成鱔主要捕食螺螄、蜆、河蚌、蝦類、小魚、蝌蚪、幼蛙、蚯蚓、落水的蝦蜢、蠅蛆以及其他各種陸生昆蟲。餌料不足的情況下,黃鱔還有自相殘食的習性。黃鱔性貪食,在夏季活動旺盛時,攝食量大。黃鱔也較耐饑餓,長時間不吃食,也不會死亡,但體重明顯減輕。
(四)黃鱔的生殖習性
剛孵化出的鱔苗長13毫米,出生後一周年,體長達到25厘米左右時即達性成熟,懷卵數依個體的大小而異,一般200—800粒,個體大的黃鱔產卵數可達1000粒。從重量上看,黃鱔體重在25克至50克的,卵量較多,顆粒較小,每條每年產卵200—400粒,最多產1000粒;體重在75克左右的,不僅卵量多,顆粒大,且飽滿發亮,金黃色,有彈性;體重100克左右的黃鱔卵巢較小;體重在125克以上的無卵。
黃鱔的繁殖季節較長,約在5—8月,盛期為6—7月,卵生,一般在所棲息水域的岸邊產卵,有時也產於水生植物或被水淹沒的亂石間。產卵時,雌鱔先在洞口外水麵吐出一團泡沫,然後把卵產於泡沫之間,卵分批產出,受精卵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麵發育和孵化。雌雄親鱔均有護卵習性。
雌鱔兩側的卵巢是不對稱的,左側發達,右側退化,成熟的卵呈金黃色,相對密度比水稍大,無粘性,孵化時間較長,約150小時出膜。
黃鱔在生理上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雌雄同體和性逆轉,即在沒有外加因素的情況下,黃鱔能自身由雌性變雄性。
三、黃鱔bob多特蒙德在线登录
(一)養鱔池的建造
家庭養殖黃鱔,池宜建在住宅附近,要做到冬天能保暖,夏天較陰涼,水源方便。池的大小根據養殖規模而定。苗種培育池一般在12平方米以下,成鱔養殖池一般15—30平方米,有的甚至100平方米,池深0.7—1米為宜。
鱔池結構按構造用料可分為水泥池、土池兩類;按養殖方式分,有靜水有土養殖池、流水無土養殖池和流水鱔蚓合養池等。不論何種結構,建池時都要考慮防逃、易捕、進排水方便這三個原則。
1.土池
選擇在排灌條件好,土質較堅硬的地方挖池。從地麵下挖30—40厘米,挖出的土在周圍打埂,埂高40—60厘米,埂寬60—80厘米,埂要分層打緊夯實,以防黃鱔打洞逃跑,池底也要夯實。有條件的養殖者,最好在池底先鋪一層油氈,再在池底及池周圍鋪一層塑料薄膜。在池底薄膜上堆放20—30厘米厚的淤泥層或有機質層。
2.水泥池
先在平地上下挖30—40厘米,建成土池。池壁用磚或石塊砂漿物,用水泥勾縫。池邊牆頂做成“T”字形出簷,池底用黃泥、石灰、黃沙混合夯實,或填石渣,夯實後鋪5厘米黃砂密縫。離池底30厘米處開出水孔,50厘米處開進水孔,孔口都要用細網目網罩住,以防進出水時,黃鱔逃走。池底放30厘米左右深的河泥,泥質要軟硬適度。池建好後,注入新水,水深約10—15厘米,池壁高出水麵約3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