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有的地方叫作“油炸鬼”,是“油炸檜”的諧音,其實就是“油炸秦檜”,嗬嗬!它是我國傳統的大眾化食品之一,它不僅價格低廉,而且香脆可口,老少皆宜。
油條含有大量的鋁、脂肪、碳水化合物,部分蛋白質,少量的維生素及鈣、磷、鉀等礦物質,是高熱量、高油脂、少營養的垃圾食物。
油條的曆史非常悠久。我國古代的油條叫做“寒具”。唐朝詩人劉禹錫在一首關於寒具的詩中是這樣描寫油條的形狀和製作過程的:“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這首詩把油條描繪得何等形象化啊!
簡單來說,油條的製作過程:首先是發麵,即用鮮酵母或老麵(酵麵)與麵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麵團發酵到一定程度後,再加入適量純堿、食鹽和明礬進行揉和,然後切成厚1厘米,長10厘米左右的條狀物,把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窄木條在中間壓一下,旋轉後拉長放入熱油鍋裏去炸,使膨脹成一根又鬆、又脆、又黃、又香的油條。
下麵介紹一種常見的油條做法:
1、主料:麵粉5000克(標準粉)。 2、輔米:鹽65克,明礬50克,小蘇打60克,水3000克,花生油7500克。
製法
1、將鹽、明礬倒入麵盆內,放入3000克的水,用手攪拌待,明礬、鹽全部溶化沒有顆粒時,再放入小蘇打拌兩下,再將麵粉倒入水裏攪勻,然後單手揉搓,待整塊麵團揉至表麵光滑有彈性時止。分成兩塊,揉成團,上麵用潮布蓋好。
2、放入盆中,餳麵1小時後再團好,蓋上潮布,放約1小時,中間兩次用手將麵團從邊沿往中間接疊(手沾水,冷天時間要長一些,要隨著氣溫的變化改變餳麵時間)。
3、餳好的麵用手拉成長條,用小刀切成每條約厚0.7厘米、寬2.5厘米、長12厘米的小長條,厚薄要均勻。
4、鍋置旺火上,下油燒至八成熱。
5、把兩個小長條疊在一起,兩頭要疊齊,中間用小木棍壓一下,然後拉至25厘米長,沿著鍋邊旋轉2~3圈,輕輕晃動下油鍋內,撥油條時要輕、穩(以油不晃為好)。用筷子輕輕鉗住油條,每根油條翻身四五次,待油條脹發,呈金黃色時撈起,瀝幹油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