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輕拂,楊柳吐綠。3月29日,走進陽穀縣李台鎮關門口村黃河大堤下的一片樹林裏,幾個村民正在林間忙碌著。近前一看,隻見折起的鋪布上爬滿了正在蠕動的蚯蚓,它們正在拚命地往牛糞裏鑽,一會兒就跑得無影無蹤。牛糞裏生的這些小蟲蟲,在一般人看來真有些頭皮發麻,可在林地主人、村民王成月夫婦眼裏,卻是他們致富的“軟黃金”,喜歡得很。
“你別看這些小蟲蟲,市場可大了,供不應求。它們既可作垂釣的釣餌、動物的蛋白飼料,又可作中藥材,還可幫著人們處理垃圾,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王成月夫婦抓著一把肉紅色的蚯蚓介紹,這些小蟲蟲一年能產8-10茬,畝產量在四五千斤,按正常市場價每斤7元計算,每畝毛收入在2.8—3.5萬元之間。
王成月介紹,他和妻子宋敬以前曾在四川、北京打工。2018年,他們經過考察,了解到養蚯蚓是一個前景好、風險低、致富快的好項目,於是決定回鄉創業。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投資60多萬元,以每畝100元的價格租賃下關門口村黃河大堤下的40畝林地,並購進蚯蚓種苗和牛糞,開始了創業之路。
“頭一年養蚯蚓,每畝需投資1.5萬元購買種苗和牛糞,去除這些投入,純收入在1.3-2萬元之間。蚯蚓經過一年的繁殖後,第二年不需要再購買種苗,隻需要每畝四五千元的牛糞錢,純利潤更高,畝收入基本在兩萬元以上。”王成月說,蚯蚓喜陰濕、繁殖率高,正常情況下,每半個月產一次卵,一周內出小蚯蚓,一個卵能出7—10條蚯蚓。
宋敬介紹說,蚯蚓適應性強,露地和林地都可以養殖,相對來說以林地養殖最好。林地不僅租賃成本低,而且夏天遮陰涼爽,可節省噴水降溫費用,林地比露天地每畝能節省成本500—700元。蚯蚓吃的糞便以牛糞為好,其它糞便,像豬糞、雞糞等也可以,但必須進行發酵處理後才能用。蚯蚓繁殖活動的最佳溫度在20℃—25℃,溫度低於0℃和高於40℃基本就不活動了。春秋天溫度適宜,需兩三天往牛糞堆上噴一次水。夏天溫度高,需每天往牛糞堆上噴水降溫。每隔10天需添加一次牛糞,如果連續下幾天雨後,要及時添加牛糞,避免蚯蚓缺食外跑。需要注意的是,夏天添加牛糞時,要留有空隙,不要蓋得太實,確保疏鬆透氣。冬天氣溫低,要注意用薄膜把牛糞堆蓋上,避免冬眠的蚯蚓凍傷死亡。另外,銷售蚯蚓時,要摻濕潤的蚯蚓肥,蚯蚓和蚯蚓肥對半摻勻,避免途中缺食缺水死亡。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和摸索,王成月夫婦基本掌握了蚯蚓養殖的特點和規律,並取得可觀效益。附近的村民聽說後,紛紛前來參觀學習。對此,兩人總是熱情接待,無私提供幫助。目前,在他們的幫助下,周邊已發展起兩戶蚯蚓養殖戶,另外還有兩戶也已整好土地,準備養殖。
“下一步,我們準備再投資50多萬元,增加林地養殖麵積40餘畝,並建起冷庫、廠房,實行養殖、加工、儲藏、回收、網銷一條龍,帶動更多的鄉親養蚯蚓致富。”對未來,王成月夫婦信心十足。